發布時間:2021-04-14
瀏覽次數:1164
一、吞彌生平
公元7世紀時期,吞彌·桑布扎誕生于雅魯藏布江南岸的今西藏山南地區的隆子縣(也有說是出身于尼木縣吞彌家族中)。父親吞彌阿魯,是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御前大臣。母親名叫阿孥。
二、藏文緣起
吞彌·桑布扎成年之后,時值吐蕃第33代贊普松贊干布戎馬馳騁青藏高原,由于民族間的交往、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以及治理朝政的迫切需要,松贊干布深感缺乏文字的痛苦,遂在公元7世紀上半葉派遣了吞彌·桑布扎等16名聰穎俊秀青年,前往天竺拜師訪友,學習梵文和天竺文字。
吞彌等路經尼婆之羅之境陽布(今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附近),拜尼婆羅國王鴦輸伐摩王,王為此賜解暑藥物等。因天竺的熱帶氣候卻使長期生活在寒冷高原的16位青年難以適應,其中15位先后病卒于他鄉,只有吞彌·桑布扎孑然一身和一位叫黎敬(又譯為李謹、利謹或驪賓)的婆羅門和一位叫作拉熱白森格的學者學習梵文和語言。求學期間,吞彌敬重佛法,刻苦習修,成績優異,故被天竺人敬稱為“桑布扎”(意為賢良之藏人,“吞彌”是其家族名)。
三、主要貢獻
(一)創造藏文
吞彌·桑布扎帶著師長們的深情厚意,懷著對梵文的認識和了解,學成回到吐蕃。遵照松贊干布的意愿,他以梵文50個根本字母為楷模,結合藏語言特點,創制了藏文30個根本字母;又從梵文的16個元音中造出4個藏文元音字母。吞彌還從梵文34個子音字中,去掉了5個反體字、5個重疊字,又在元音中補充了元音啊字,補充了梵語迦、洽、稼、夏、啥、阿(音譯)等6個字,制定出4個母音字及30個子音字的藏文。 他又仿照梵文蘭扎字體而創造出藏文的有頭字:楷書,又仿照梵文“吐都”字體而創造出藏文的無頭字:草書體。為能正確地使用藏文的拼音方法、規則以及虛字棗“格”,吞彌·桑布扎又根據古印度的聲明論著,加上他所創藏文的特點和方法編出了《文法根本三十頌》,使藏民族第一次有了本民族的文字。隨著用藏文記載的著作和翻譯作品不斷地應運而生,藏族歷史從此進入到一個文明的嶄新階段。
(二)翻譯立著
吞彌·桑布扎不僅在藏語言、文法上頗有創造研究,獨樹一幟,他同時還是一位翻譯家。他創制藏文后又著有《三十頌論及相轉論》即《文法根本三十頌》、《文字變化法則》即《文法性別用法》等語言文法著作8種,今幸存《三十頌》和《性入法》兩種,既是最早的藏文文法經典,又是教科書。吞彌·桑布扎不僅在語言學、文字學和文法學上頗有建樹,同時還是一位偉大的翻譯家。他翻譯了《二十一顯密經典》、《寶星陀羅尼經》、《十善經》、《般若十萬能頌》、《寶云經》、《寶篋經》等二十多部梵文經典,開了藏譯佛經的先河。有很多譯經后來被人收入在《大藏經·甘珠兒》中。譯自天竺、漢地、尼婆羅、克濕彌羅和于填等地的佛教經典著作和各種文化論著被譯成藏文,使之成為藏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知識。
吞彌根據梵文的五十字母創制藏文,最終成為四個元音字母及三十個輔音字母組成的藏文。三十個字母是盞盞明燈,照射出道道文明之光。吐蕃由此結束了刻木結繩的時代,吐蕃的文化開始有了質的飛越。 吞彌創制的藏文千百年來承載著民族的文化,至今綿綿不絕。有了文字,才使藏文化根系發達而枝葉繁茂,碩果累累。